第142章 侦查首战 (第1/2页)
天色伏晓,徐晃督率河东骑士为前锋,沿驰道向北推进。
浍水低浅,木桥本就简陋。
经过侯选、李堪重修后,徐晃所部直接纵马踏过木桥,入驻城外军营。
天子车驾、虎步军逶迤而进,赵基按捺不住,引五百虎贲骑士紧随徐晃之后抵达北绛。
侯选、李堪、赵绪三人出迎,引着赵基沿汾水南岸而行。
可见北岸匈奴帐篷上下相连,不下七八里长度。
此刻匈奴人的马匹就在岸边水田里的恣意享用青苗,岸边还停泊百余艘舟船。
多是小船,几乎被匈奴人拖到岸上,可能是担心被汉军夜里泅渡夺取。
岸边村社废墟,赵基站在里墙上眺望远近,感觉自己似乎耍了不必要的小招。
匈奴人或许早就被李傕策动,他们之间本就有合作传统。
若有机会,李傕怎么可能放任朝廷出逃?
朝廷想要返回雒阳,就两条路;要么返回弘农,走函谷道;这样的话,李傕郭汜就能在弘农截获,或沿着函谷道追击。
另一条路就是通过北绛走轵关陉,匈奴人则帮李傕盯着这里。
河东南部各县才是精华,李傕眼馋,匈奴人难道不眼馋?
野战重创河东青壮人口,那么整个河东都将成为匈奴的牧马地,匈奴也将高速发展。
依靠山河形胜之地,匈奴人可以用更高效、粗暴的手段掰碎境内顽强抵抗的汉豪强,融合这些人,提前出现一个比沙陀李克用更强的势力。
所以不管自己、天子车驾是北伐名义,又或者走轵关径上雒,都会遭遇匈奴人的围猎!
这对匈奴人来说,就是一场狩猎!
对匈奴人来说,河东最难处理的就是各种城邑,主动进攻、掠夺,效率太低,风险不小。
还会引发河东、太原豪强的警惕与极端敌视,提前爆发高烈度摩擦,不利于匈奴休养、恢复。
汉豪强与南迁的匈奴,都是摩擦中壮大,都在吃无依无靠的底层百姓。
而现在机会来了,一口吞掉自己,自然不需要再衡量、顾虑什么汉豪强。
黄金不重要,甚至天子也不是特别重要,重要的是自己推动下,提前爆发了这场决战。
大概历史上朝廷能走轵关陉顺利逃走,就是天灾导致匈奴人失去了行动力,而朝廷迁徙队伍规模很小。
在匈奴人反应过来之前,就从北绛、翼城之间通过……也可能就是朝廷规模太小,没有多少车辆,不需要依赖驰道,可以沿着紫金山山壁向东而走,躲掉了匈奴人的侦查。
“匈奴人马颇多,卑将昨日撤径城守军,此城已被匈奴侵占。”
侯选指着东北方向,视线远处有一座很小的城邑,就在驰道必经之处。
他解释说:“径城兵少不能守,兵多被围则粮秣匮乏,难以久持。卑将与李伯承商议后,主动放弃,并焚烧各门、屋舍,退回北绛,敛众固守。”
“我给二位的任务是守住北绛,径城丢失便丢失了,无损大局。”
赵基伸手从韩述手里接过地图,铺开问:“唐城如何?”
唐城在浍水北岸,位于北绛与翼城之间,也交给侯选、李堪分兵驻守,而浍水上游的翼城则由柳孚、魏兴镇守。
翼城城邑规模更大,城池年久失修,但底子极好,只要封闭城门,匈奴人只能干瞪眼。
抓稳翼城,朝廷队伍就别想悄悄逃走。
而翼城附近有许多侯氏兼并来的田庄,都是上好的水田,附近沼泽芦苇丛生,藏着陆续搜集来的各种船只。
这时候李堪回答:“回禀侍中,唐城由我弟李岩驻守,有义兵七百,得柳尚书所拨粮秣,足可支守二十日。”
“守住唐城二十日,他的功勋我不会遗忘。”
赵基回应一声,当众承诺。
又低头看地图,一笑:“我喜欢打这样的仗,匈奴人吃光汾水两岸的青苗,还能吃什么?”
侯选追问:“侍中要与匈奴相持?”
“匈奴锐而难久,我不与他战,他只能来攻。以静制动,后发制人。”
赵基将地图递给侯选:“你们也看看,李郭二贼正攻平陵苏氏,待破苏氏,发兵犯河东,不管是汾阴马玩、成宜、程银,还是驻守蒲坂的我父,皆能固守月余。周边县邑多已迁徙百姓,坚壁清野,乐观估计,我们还有一月半的时间。”
等步入初夏五月,李傕郭汜最强的重装部队就无法披甲作战,攻坚能力更弱。
劳师远征,士卒韧性、锐气下降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