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6章 抚恤事宜 (第1/2页)
参战士兵陆续回营,而赵基简单擦拭身体后,竟然又穿了一套皮铠。
徐晃感到很是无语,如果董卓有这样的警惕,十个吕布也很难得手。
就现在这样的气氛,军中吏士谁舍得动手?
除了新兵,绝大多数时候的绝大多数吏士,都是非必要不穿甲。
哪怕轻便的皮铠、两裆铠,也是能不穿就不穿。
徐晃检索记忆,似乎印象中赵基始终甲不离身。
中军区域,议事大厅。
赵基捧着木碗仰头饮尽漂着泡发小黄米的稠酒,这就是另一种甜米酒,都是两三天内酿好的。
口感清甜,或浑浊如糊糊,也有清澈一些的。
都是战后迅速补充体能的饮料,许多人更喜欢粘稠的稠酒。
营内的虎步军士也没有闲着,或打磨竹子制作箭矢,或加工各种生活物资。
此刻各处生着营火,懂屠宰、会剥皮的军士正在火光照映下屠宰伤马。
连饮两碗,赵基才开始吃主餐,以白米饭为主。
吃完这些,才端起一碗大麦酿造的甜胚子,算是另一种甜米酒、稠酒。
大麦颗粒相对完整,他不怎么懂营养学,但知道吃一碗这个能帮助消化,排空肠胃。
血迅速回升,疲倦感立刻袭来。
想也不想,就盘腿而坐运转技能。
边上徐晃也在进餐,他没有参加战斗,但也疲倦。
作为指挥,需要操心、费神的事情太多,吃了八分饱后看赵基那样子,索性就侧身躺下,休养精神。
侯选、李堪对赵基不熟悉,本以为回来后饱餐畅饮之际,赵基会对他们封官许愿,大加拉拢。
没想到赵基只是快速进餐,然后就盘坐,一副修行导引术的姿态。
两个人互看一眼,也是疲倦,就在餐桌附近躺着,不知觉中就睡了过去。
脚步声传来,徐晃一骨碌返身而起,就见是裴秀。
裴秀对他颔首,而赵基也睁开眼,问:“七哥?”
“阵殁名册已编好,稍后梁道这里会送来重伤名册。”
“嗯,公卿今日如何?”
“司徒公走访参战吏士,记录此战前后经过。余下诸位,研磨麦豆三十余石,都已拌草料喂马。”
裴秀上前侧身坐在赵基身边,疑惑:“匈奴人竟如此不堪一击?”
“各部人心不齐,其王被我射杀,应变不及,这才一击得手,斩获颇多。”
赵基解释着,拿起竹简翻看名册,虎贲多穿重甲,往往伤而不死,阵亡多来自游骑。
人体脆弱的时候,哪怕青壮年,摔一跤也能摔死。
顽强的时候,那身上生蛆都能自愈。
他左右扭头,起身要去拿笔墨,裴秀先起身要拿,被赵基抓住手臂:“七哥,你我之间不用这样。”
裴秀不语,就坐在原地。
赵基起身拿来笔墨,捉笔就在名册上书写评价,只是对虎贲书写,按着大致印象书写‘上’或‘中上’评价,少数几个印象深也好的虎贲,他会写‘上上’评价。
他看到一个名字一愣:“芮通?他怎么也没了?”
这是芮氏家族补芮丹留下的虎贲缺额,是芮丹的族兄,是赵基从三个芮氏青壮中选出来的,另外两个一个四旬有余,一个十五岁,都不合适。
为了让芮通尽可能保命,赵基将他编为鼓车随员,跟随鼓吏学习擂鼓。
他给芮丹让过两颗首级,也统一了内部说法,闻喜县里安排裴征带人上门去发放奖赏。
同乡虎贲凑钱的抚恤,公家给的抚恤,以及照例一并给的赏赐,足有六万钱;还有布帛二十匹,其中赵基本人就添了六匹,裴秀、魏兴各给了两匹;最后还给了一匹母马。
这些东西,足够给芮丹过继一个孩子,并操持家业,养活长大。
此外芮丹按阵亡算的,按赵基的规定,芮丹的嗣子成年前,每月能领谷一石,钱一百,每半年发一匹帛。
而芮丹的母亲只要不改嫁还活着,又或者改嫁虎贲,只要芮氏一直补缺,就一直能享受同等规格的扶持。
裴秀不关心芮通的死讯,他清楚芮氏的底蕴,这是小宗寡门,反而问:“芮氏缺额,怎么补?”
“规矩不能废,必须出人补缺,不然抚恤只限于子女,满十七岁就废止。”男子满十七岁停止抚恤,女子满十五岁停止。
汉律,女子满十五岁不嫁,征四倍的人头税,比商人、赘婿还高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