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九六 春来雨露宽如海(七) (第2/2页)
“外臣粗鄙,求殿下指教。”金应元一头冷汗,暗中下了决心要回去发奋读书。
“昌黎先生最后说,若是你们这些鳄鱼敢对天子之臣傲慢无礼,不肯回避,继续为害百姓,那么……”朱慈烺脑中一过,沉声背道:“刺史则选材技吏民,操强弓毒矢,以与鳄鱼从事,必尽杀乃止。其无悔!”
金应元脑袋一懵,就听到:“操强弓毒矢……必尽杀乃止……”顿时激动得满面通红。
“所以嘛,日本人总比鳄鱼能通文字语言,若他们真敢‘傲天子之命吏’,那么——其无悔!”朱慈烺言语铿锵,显然已经下定了决心。
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国家永远走上坡路,但作为一个负责人的掌舵人,有义务为子孙清除路边的荆棘。即便此时看起来那些荆棘并无大害,谁能想到一个弹丸岛国能给堂堂华夏带来那么深远的创伤?
“敝国上下,必为上国为前驱,永不忘大明再造之恩!”金应元拜道。
“民谚云:磨刀不误砍柴工。你此番回到本国,非但整理萨摩侵占土地,辱尔王室的文书送来,顺便也要做几桩事体,为日后确保我大明圣谕行于丑类做下准备。”朱慈烺道。
“敝国谨遵命!”
“其一,若是我大明发出天兵,该如何行进?海图是否完备?尔国是否能够支应粮草军械?
“其二,知己知彼百战不殆。萨摩藩有多少兵力,火器几何。政令是否通达,民众是否和美?石米几钱,马匹几多,国中支战几年?这些事都要打听清楚。
“其三,天兵驻留尔国时,言语是否通畅?文书可否通达?若是语言不通,文字异样,则要事前准备通事。以十人配一通事计,出兵十万便要有万余通事,尔国能否准备?”
金应元一条条都记在心上,连忙道:“殿下所言皆是要害。敝国必全心尽力去做下来。只是通事一条,我国人口不过十数万,哪里有如此之多的人能够说天朝官话?恐怕不易。”
“不慌。”朱慈烺道:“海图只要多跑几次,自然就有了。粮草军械若是尔国无法备齐,我军也能自备,只是需要船只先行运去琉球,这仓储库房便要准备好。敌军情报要抓紧打探,如今我在暗他在明,必无防备,应该不难。至于通事,尔国人少不足,我国却是人才济济。待你回国时,我派五千学子同去琉球,学习尔国方言,如何?”
金应元泣不成声,跪在地上连连叩首。
不等金应元退下去,尤世威已经来接班了。这位老将虽然身穿朝服,然而久经战阵的气质放在那里,足以让金应元心生钦羡:相比国内数百人的卫队,大明的军力实在强大得逼人仰视。
尤世威却连看都没看金应元一眼,只是上前道:“殿下,第二师传报,七月三十日在锦州击溃东虏正黄旗三个牛录的兵力,只是锦州城破不堪守御,只得扎营御敌,请求殿下指示方略。”
朱慈烺看着礼官带了金应元下去,将脑子从东海琉球拉到了已经刮起北风的辽西走廊。他接过军报看了看,问尤世威道:“尤督是在关外打过仗的,可有何看法?”
尤世威在参谋部沉浸下来之后,再没有当日的锐气,变得越发老成谨慎。他道:“臣当年是在宁远,对锦州知之甚少。总参谋部的意思是,与其修筑锦州城,莫若先收缩防御,以骚扰为主,吸引东虏主力,使辽东师有机会休整巩固。”
“然后……毕其功于一役?”朱慈烺翻了几页,看到了参谋总部的意见。
“正是。”尤世威道:“殿下,虽然想法激进,倒不失锐气。若是我军能收复辽、沈则锦州无须再布下重防。若是我军不能光复辽沈,则锦州即便修缮恐怕也守不住。”
朱慈烺轻笑:“果然年轻。”
年轻人血气旺盛,斗志昂扬,何况总参谋部的年轻人又都是抱着效仿“班定远”弃笔投戎来的,谁若是冲得比人家慢了都不好意思说话。然而这种人也容易犯下急功近利的错误,尤其是缺乏全局观。
如果是在天启朝或是崇祯初年,要在辽东设下三十万大军都不成问题,然而现在东宫奉行精兵路线,而且不打无把握之仗,如此一来巨额的粮草、军饷都是进兵的压力,缺乏统筹势必会造成国家整体混乱。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军国大事,还是只能慢些来。
“等第二师先成军再说。”朱慈烺道:“还有便是兵役之事,如今在山东推广如何了?”(未完待续。。)
ps:求推荐票啊~~都已经被人赶超很多了……还有求月票啊~~~马上就要被下面的书爆菊了!